安博平台,官网

语音答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针灸能不能降血糖

发布时间:2018-12-2159318次收听

语音内容:

针灸对于降血糖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如果病人的血糖没有控制好,在比较高的情况下是不主张针灸治疗的。因为针灸毕竟是一个介入性的治疗,要扎入患者皮肤,如果病人处于高血糖的状态,他的感染的概率就会升高。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出现,暂时不宜针灸治疗。建议患者在血糖控制相对理想的情况下,再来配合针灸治疗。在患者出现了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肢体的一些感觉功能障碍的时候,可以配合针灸治疗,并且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治疗并发症方面,只靠中医针灸降血糖,效果并不是很好。现代医学研究,糖尿病也是多基因、多位点、多因素引起的,治疗也是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来配合治疗,只靠针灸治疗不可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03:05
糖耐量是检查什么
糖耐量是检查糖尿病的重要的手段,所谓的糖耐量检查,一般指口服葡萄糖来检测。一般常用两种方式,一种对于广大人群而言,筛查糖尿病,即通常查的空腹喝葡萄糖水,餐后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分别测血糖,做全的葡萄糖耐量实验。还有一种,是简化的葡萄糖耐量试验,一般只查空腹喝葡萄糖后两小时的血糖,因为国际的诊断标准,是WHO的诊断标准,即空腹和餐后两小时,根据这两个血糖,可达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对于所有的人群而言,糖耐量的筛查主要是为确诊糖尿病,而使用的专项的检查。
得糖尿病是什么引起的
得糖尿病的原因比较多,与遗传有关,也有身体免疫力差,感染病毒有关。另外饮食不合理,或者是身体过于肥胖,运动少等等都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原因,所以要注意从各个方面调理,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如何用药
糖尿病用药要根据糖尿病的类型,来选择药物治疗,比如1型糖尿病是因为自身胰岛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所以必须胰岛素治疗,患者一般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来控制。如果是妊娠糖尿病,也必须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不能口服任何降血糖的药物,以免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如果是2型糖尿病,可以选择药物,口服药和胰岛素来治疗,当然一般患者会首先选择口服药物,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可以首先选择,尤其适合肥胖的患者,双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以达到减轻体重的作用。还可以根据血糖情况选择磺脲类促泌剂,当然还有餐时血糖调节剂。如果餐后血糖比较高,可以选择糖苷酶抑制剂来控制餐后血糖。总之,降糖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
语音时长 01:32

2020-02-13

56877次收听

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当人体发作糖尿病的时候,往往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一系列症状表现,对于这些常见的症状表现人们应该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及早的发现该疾病的发作。由糖尿病所导致的常见的症状表现主要有组织修复能力衰退、视力障碍、肢体麻木以及体重迅速下降等。
老年人血糖高吃什么好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保持清淡,不能总是吃生冷,辛辣,油腻的东西,而且海鲜类食物尽量也不要吃,更加不能总是吃很多含糖量很高的东西,否则会让患者病情变的更加严重,期间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一定要保持良好,还应该有良好生活习惯,不能经常紧张,烦躁等,要是有这些不良精神因素的话,不会有利于病情恢复,期间定要控制血糖上升。患者要是有必要的话,可以结合胰岛素,降糖药物等有降糖效果的药物一起进行治疗,只有把原发病控制好,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老年人定时定量,根据老年人习惯,可以少吃多餐,使每天的能量控制在要求的范围之内。
语音时长 01:26

2019-12-18

60962次收听

怎样确定得了糖尿病
糖尿病是我国目前发病率很高的一种慢性疾病,我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应用的是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血糖的结果,而不是看尿常规中尿糖是不是阳性。具体来说就是如果有多尿口干、多饮、多食、体重下降这些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加上一次空腹血糖,超过七点零毫摩尔每升或者是餐后血糖超过十一点一毫摩尔每升就可以诊断糖尿病。如果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糖尿病的诊断需要两次,空腹血糖超过七点零,或者是两次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十一点一,一次空腹血糖超过七点零,加上一次餐后血糖超过十一点一也可以诊断糖尿病。但是大家要注意上面说的,所有的血糖都是静脉血糖,而不是血糖仪检测的末梢血糖。在欧洲或者是美国,糖化血红蛋白如果超过百分之六点五也可以诊断糖尿病。
语音时长 01:33

2019-12-06

55272次收听

糖尿病肾病的注意事项
糖尿病肾病患者注意饮食、日常生活起居以及用药。一、饮食上要注意低盐、低脂,平时可以吃优质蛋白,例如鱼肉、鸡蛋、牛奶,减少植物蛋白的摄入,比如瓜子、花生。二、注意戒烟戒酒,保持心情的愉快和平和,要树立对战胜疾病的一个信心。三、注意不要太劳累,注意不要感冒,在流感期间要注意不要被感染,因为感染、感冒、劳累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四、用药,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大量蛋白尿和肾功能发生损伤时,用药要特别的谨慎,抗生素或其西药的使用都要最好咨询一下专科医生的意见。糖尿病肾病患者要定期监测,不管是早期糖尿病肾病出现微量蛋白尿,临床蛋白尿任何过程都要注意定期监测,一旦发现出现指标的异常就及时干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样疗效是最好的。五、部分患者临床蛋白尿其实蛋白已经很高,但因为症状并不明显,所以会忽视肾糖尿病肾病治疗,一旦发生临床蛋白尿、肾功能受损,肾脏衰竭会加快,所以出现临床蛋白尿时,要积极治疗。
语音时长 02:24

2019-07-15

61246次收听

01:41
妊娠糖尿病对胎儿影响
妊娠糖尿病对胎儿影响会引起胎停育,还有出现巨大儿。巨大儿本身就潜伏着可能将来更容易得糖尿病或发生多种并发症,所以妊娠高血糖一定要及时治疗,有时候经常需要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但是最推荐的还是胰岛素治疗,只有把血糖控制到正常,才能把妊娠高血糖对胎儿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将来就不会出现巨大儿情况,也有利于身体发育和对以后成长过程当中不得糖尿病也有好处。
02:42
降糖药有什么副作用
降糖药会有低血糖的反应,还有胃肠反应会出现肚子胀、胃难受、胃疼、恶心、呕吐,另外二甲双胍和拜糖平常也有这方面的副作用。一、磺脲类降糖药,还有瑞格列奈这一类降糖药,都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起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就可能出现低血糖的反应。二、阿卡波糖这类药主要是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是降餐后血糖,通过竞争性的影响小肠对糖的吸收来降餐后血糖,就有胃肠反应。
甘油三酯高的原因有哪些
甘油三酯高分为原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和继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常见原因有家族遗传、药物的使用、代谢性疾病、肾功能障碍、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等。原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一般和家族遗传有关系。如果家族有遗传,可能会使后代都是高甘油三酯,或者合并其他的高胆固醇血症。继发性高甘油三脂血症和很多有关系,包括药物的使用、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代谢性疾病、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首先是药物的影响,升高血压的药物和抗抑郁的药物,会造成高甘油三酯血症。甲状腺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甘油三酯会升高。肾脏疾病,或者合并有肾脏疾病,患者的甘油三酯也会升高。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大量摄入饱式脂肪酸、摄入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导致肥胖,使甘油三酯明显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基因有关系。某些个体的基因,容易使患者稍微吃一点东西,就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因此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原因非常复杂,和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有很大联系。
语音时长 01:46

2019-05-30

63886次收听

01:46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以并发症为主要危害的进展性疾病。因此,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并发症。糖尿病最常见的三种并发症是微血管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和神经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会导致糖尿病眼底病变,造成视物模糊、失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初期会出现蛋白尿,之后肾功能逐步下降,最终会导致尿毒症。大血管并发症,包括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会导致心梗、脑梗。神经并发症主要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引起患者四肢感觉的异常、糖尿病足,危害巨大。
糖尿病足病怎么办
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患者患有长期糖尿病,而且血糖一直控制不住,而引起的代谢紊乱从而造成的动脉管腔狭窄、闭塞,造成的病足情况。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方式治疗。如果是情况比较严重,就要采取内外科的仿古式联合治疗。
糖尿病遗传吗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包括年龄、肥胖、高脂饮食、精神紧张活动量小等等,此外也呈现家族聚集性,所以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具有遗传性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容易患糖尿病的体质,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低脂、低糖、低热量饮食,并且加强体育锻炼,就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出现。
02:10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都会对脏器造成损害,如神经智力损害、视力损害等。急性并发症来势较凶猛,如果有足够警惕,及时发现去医院治疗,一般不会留下长期损害。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的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低血糖或感染。但如果不注意,反反复复发生急性并发症,也会遗留一些并发症。比如反复低血糖可能损害神经,引起神经智力的损害,长期的血糖高没有控制会对各个脏器都有损害。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就是心血管的病变和脑血管病变以及外周血管病变,还有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主要是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些慢性并发症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对各个脏器造成损伤。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更要关注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健康的生活方式抑制糖尿病发生
对一些人而言,糖尿病是早已潜伏在基因里的恶魔,尚未出生,得病的危机就已经伴随左右。但是,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只要保持饮食健康和锻炼适当,这种病也可能一辈子潜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