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盘点12个不同饮食习俗
关键词: #食物
关键词: #食物
冬至是24个太阳术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至过后,白天会逐渐变长,夜晚会慢慢缩短。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是“冬至像年一样大”。冬至有很多饮食习俗,在中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饮食习俗。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句话叫“冬至馄饨夏至面”。据说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人民不安。匈奴部落有浑氏和屯氏两位首领,非常凶猛。人们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取“浑”与“屯”之声,称之为“馄饨”。恨以食之,求平息战争,能过上和平的生活。因为最初的馄饨是在冬至那天做的,所以每个家庭都在冬至那天吃馄饨。
2.宁夏冬至吃“头脑”
冬至那天,银川人想喝粉汤,吃羊肉汤饺子,羊肉汤被称为“头脑”。羊肉汤由蘑菇和羊肉制成,加入盐、姜、洋葱、大蒜、胡椒、酱油等调味料。汤滚开后,加入切碎的粉末、浸泡的粉丝,然后加入韭菜、大蒜幼苗、香菜,香气扑鼻,令人垂涎。饺子做好后,先放一碗,然后给邻居端上一碗。
三、河南“捏冻耳朵””
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据说南阳医生张仲景曾在长沙当官。当他告老归乡时,那是一个下雪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到南阳白河两岸的村民们的衣服没有遮住他们的身体。许多人的耳朵被冻住了。他很难过。他让弟子在南阳关东建一个医院,在锅里煮羊肉、胡椒粉和一些驱寒药材,取出切碎,用面包做耳朵,然后放下锅煮,做一种叫做“驱寒矫正耳汤”的药给人们吃。
吃完后,村民们的耳朵被治好了。后来,每年冬至,人们都模仿吃,所以形成了“捏冻耳朵”的习俗。在未来,人们称之为“饺子”,有些人称之为“扁平食物”和“热饺子”,人们也传说吃冬至饺子不冷。
四、滕州羊肉汤
据说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始于汉代。据说汉高祖刘邦在冬至那天吃了樊迅煮的羊肉。他觉得味道很好吃,赞不绝口。从此,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在民间形成。冬至那天,人们吃羊肉和各种营养食品,以便在明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在山东滕州冬至家家户户都要喝羊肉汤。
5.江南“红豆糯米”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聚在一起吃红豆糯米的习俗。相传有一个叫共工的人,儿子不成功,作恶多端。他死于冬至,死后成为疫鬼,继续伤害人民。然而,这个疫鬼最怕红豆,所以人们在冬至煮红豆饭来驱除疫鬼,防灾祛病。
6.台州擂圆
浙江台州人好吃,冬至是一年中的重要节气。在这一天,我们应该做一些特别的菜肴和食物。首先,我们应该向祖先致敬,祈祷他们的祖先在明年保佑全家人。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圆”(挑圆,也叫硬挑圆、粗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意思是挑圆圆润,团圆。
7.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非常重视冬至节气。姑苏地区有句谚语:“冬至就像新年。”。传统的姑苏人会在冬至晚上喝冬酒。冬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人在冬至晚上喝冬酒时,还会配上炖牛肉、炖羊肉等炖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酒不仅能驱寒,还能寄托姑苏人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8.杭州吃年糕
杭州人会在冬至做年糕,吃年糕,用年糕祭祖或送给亲朋好友。一日三餐会吃不同口味的年糕,如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丝炒年糕等。,这意味着吉祥的年龄越来越高。
9.江西麻糍
麻糯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也是福建人祭祀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沙炒。
10.澳门“做冬”
澳门民谣——“冬至过年,家家吃汤圆。先生不放假,学生不俾钱”。
在澳门,人们通常在冬至祭祖,在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很多人在冬至买烧鸡烧肉,节食拜神。
11.广东汤圆
冬至那天,广东很多地方都有祭祖的习俗。除了酒肉、水果、汤圆,还有宗桐祭祖。祭祖由宗族统一举行,经常举行一些杀猪宰牛、表演奖励神灵等仪式。,怀念祖先,比如宣读家谱、讲家史等等。
一般家庭也蒸蛋糕,做蛋糕、饺子等,杀鸡杀鸭,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庆祝。冬天吃的汤圆是咸的,用沙葛、猪肉、虾做馅,配上鸡汤,粤西地区用一片菜叶包着汤圆,叫做“菜包”。过去,广府人也有“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的习惯。屈大军在《广东新语》中写道:“成双蝶食如流,冬至鱼生绝胜秋。但由于食鱼生不卫生,后来改为“打边炉”(火锅)和开锅狗肉,也是冬节前后食用。
此外,人们喜欢在冬至做“干姜”,称为“冬姜”,这是一个很大的生命之火;而且不热;我也喜欢在冬至前捣粉,叫“冬前粉”,用来过年做年糕。据说“冬前粉”不会变质。
12.台湾糯糕
中国台湾省还保留了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揉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祭祖,以示不忘祖先。冬至或前后约定的早日,同姓同宗的人聚集在祖祠里,按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祀结束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互相联系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的祖先在台湾代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冬至后,饮食遵循四个原则
冬至过后,气温越来越低,天气越来越冷。传统养生建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都有变化规律,养生要顺应自然。现代营养学认为,身体在寒冷环境中的新陈代谢率显著增加,能量需求高于其他季节;因此,有必要吃足够的食物来确保足够的能量供应,以保持正常的体温,抵御寒冷。在寒冷的冬天,人体对某些维生素的需求也增加了。著名营养学家马冠生表示,冬季饮食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食物充足,营养均衡
冬天天气寒冷,住在北方的居民有供暖设施。虽然户外活动感觉很冷,但室内温暖如春。然而,在南方,没有室内集中供暖设施。室内外温度相同,甚至比室外温度还要冷。人体需要增加能量。我们需要注意充足的能量供应。要保证足够的主食,建议每天吃半斤-八两的谷类食物,除了馒头、米饭、窝头等,还可以“软硬兼施”,经常喝粥。
动物性食物不仅富含蛋白质,还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抗寒性和疾病预防能力。每天应该有32-半公斤的动物性食物,包括瘦肉、鸡蛋、家禽、鱼或牛奶,并经常改变类型。
2.少吃生冷,多喝粥汤
冬天吃生冷食物容易刺激肠胃,引起腹痛、腹泻等。因此,选择合适的烹饪方法也很重要。建议在加工冬季食品时,尽量使用炖、煮、蒸、炖等烹饪方法,这样更容易保存食品的营养,有利于健康。
3.适量补充,到目前为止
冬季寒冷,日照时间缩短,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注意经常吃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海鲜、动物肝脏等。冬季可供选择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不如夏秋季节丰富,容易出现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所以可以选择营养补充剂来补充饮食中的不足,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D等。但不应作为营养素的主要来源,原则是适量,不过量!
4.多吃蔬菜和水果
冬季干燥,尤其是北方地区,由于吃肉较多,容易出现大便干燥。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对血管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但也能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因此,要注意蔬菜水果的补充。蔬菜可以选择胡萝卜、白萝卜、大白菜、土豆、山药、莲藕、菠菜、油菜、芹菜、蘑菇、冬笋、娃娃菜等。苹果、梨、猕猴桃、香蕉、柚子、柑橘等。